取捨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21 00:44
蔡瑞霖教授果然名不虛傳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21 00:34
推薦我中山藝管所
一位不錯的老師
蔡瑞霖教授
要到台藝來上課
今天第一次上課
果然不同凡響
真的滿精采的
讚
又賺到^^
下午一連三個小時的課程
讓我再次感受到思維的重要
藝術到最後都是哲學問題
而哲學卻須靠藝術來實踐
有什麼材料
產生什麼技術
而塑造不同風格
上學期我有一份報告
撰文的題目定為:工【藝】術之辨
由於自己處於混沌未明的階段
有很多思緒在腦海中股盪
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穩定
不過
我還是引用了中西各家的觀點
想印證工藝與藝術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跟今天蔡老師提到的諸多觀點都很接近
譬如
藝術家先藉由器的世界
來追究道
而道不離器
我引用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闡述
形而上與形而下
沒有優劣
只是發展的前後順序
因為資訊爆炸
人類可以透過學習
先學會所謂高層次的思想邏輯
可是別忘了
基礎技能的養成亦是重要
如同金字塔型一般
沒有底層的根基
就不會產生高塔的尖端
也引用莊子養生主的庖丁解牛故事
神乎其技
來解釋道技合一
這是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馮滬祥
總之
再次謝謝淑敏老師
蔡老師的書單
Hans Belting,Art History after Modernism,chicago:2003
Edward Relph,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謝慶達譯.<現代都是地>.田園城市
Exhibition Curating & City Promo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Globalization
<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當代藝術館:2005
蔡瑞霖老師的虛擬書院
http://140.127.190.65/index.htm
=
蔡老師說他跟蔡萬霖只差一個字
不過
我想戶頭裡的0應該差滿多的
落英文還用台語翻譯喔^^
從明師學習勿懷疑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17 00:46
如何在社團與課業中取得平衡-給國樂社新生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16 00:53
每一個新學期開始
總會有不少國樂社的新面孔
當然
也有不少模糊臉龐從記憶中消失
人來人往
在國樂社裡久了也就習慣了
畢竟這年頭
年輕人大多沒檔頭.不耐操
通常會來國樂社的同學
大概都對傳統文化有點好奇
或被國樂器迷人的音色所吸引
不管那麼多
總之你已經來到國樂社這個大家庭
希望你可學到你想要學的東西
在高中國樂社團同學們第一件事情
一定會問
如何在社團與課業中取得平衡
爸爸媽媽雖然贊成我練習樂器
可是又要我把功課顧好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真是一個困難的抉擇
沒錯
老師我也很難告訴你
?加了社團成績是否會變好或變差
根據以往的經驗
都有發生的可能
每個人都不一樣
如同高中究竟適不適合談戀愛的爭議一樣
有的人可以邊談戀愛邊把功課搞好
可是有的人卻不可以
在社團你可以見識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人多才多藝
有的人琴藝高超
懶散不拘小節的人也是有的
不過這些人有可能是助力
也可能是阻力
參加社團可能會產生堅持的原動力
也可能一厥不振
關鍵還是在自己
你要怎麼樣的生活
都是靠自己決定
若是能力有限
又想參加社團
最好的方法
還是先專注一項樂器
不要貪心務多
剩下課餘的時間
就給國樂社
不要想太多
又要玩又要如何如何
哪些是我們要的哪些不是
作好選擇
往目標邁進
淺談責任與流派輩份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16 00:51
自古以來我們一直很強調倫理
天地君親師
五種關係相處之道
人與萬物天地的倫常
君臣倫常
親子倫常
師生倫常
隨著時代的改朝換代
君臣變成上司部屬的關系
師生漸變成補習班
親子變成朋友
記憶中
長幼有序是我們傳統教育中最為人提倡的
不過現在都變成八股教條
常見人人高喊口號
要改革要革新
可是到頭來喊的最大聲的人
通常都是做的最差勁的
要刮別人的鬍子
要先照照自己秤秤有多少斤兩
別只會說大話
責任一來到縮了回去
平常拼命的把文化往自己身上攬
重擔一來也是沒命的跑
場面話都講的很大聲
卻沒多少實踐力
其實停滯不前就是退步
竹影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15 00:58
[草案]自創品牌:琴藝工房的故事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15 00:48
以下為草案
琴:音樂.戲劇.舞蹈.說唱歌劇.樂器
藝:工藝.設計.繪畫.文學.美學.武道.易經術數.哲學
工:科技.做中學.實作.體驗.教學.傳承.
房:研發中心.工場.家傳
李遠哲院長近日的感概,筆試至上而忽略其他才能,應該實踐做中學培養創意!經過這麼多年的教改,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報載未來臺灣新生兒人口將趨向零成長,顯示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環境將使補習教育日益蓬勃,社會貧富落差逐年加大,對社經背景不足支撐的家長,無疑是雪上加霜,學生更無法多元學習,遑論培養有創意的學生!
這年頭是一個講求品牌的時代,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與臺灣都只是OEM代工的國家,如今義大利以創意加值,用設計攻佔您的荷包ODM,將品牌行銷國際市場OBM,然而這麼多年下來,臺灣為什麼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有創意的學生呢?因為我們太過重視考試學科,輕視非考試課程,更別說強調做中學的實作課程,國人既有刻板觀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輕視技術人才,潛移默化的教育不是短線操作速成能得,基礎科技課程無法落實,更別說培養學生們如李院長願意嘗試錯誤並反覆實作的觀念。
未來將會是,品牌時代,面對他國的文化入侵,不是靠禁播日劇韓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反而認為,更要積極開放,有競爭才會求進步,不扎實基礎工業,好高鶩遠,連一把手槍都製造不出來,不然就如同臺灣汽車工業,都在原地踏步,現今的代工科技產業,亦將走入黃昏工業,而台灣的環境,也早已破壞殆盡。究竟臺灣有哪些是可以站在國際舞台上的品牌,人文藝術:雲門舞集?琉璃工房?科技產業:台積電?華碩?BenQ?Acer?而臺灣這塊招牌還能賣多久?聽了幾位老師都談及藝術行銷,全球化市場,在地化設計,運用網路為自己創造品牌!不過,國外的品牌動輒幾百年,不然就是有獨特設計風格,而近年興起的品牌則靠分割族群.打形象策略廣告,如:耐吉靠麥克喬登,百事可樂靠麥克傑克森。
一如各種傳統文化,我們不太識貨,非得過過洋墨水,我們才知道珍惜,瓷器的英文叫做china,漆器的英文稱做japan,日後,哪一種才可以稱為taiwan?一種文化會遭到,後繼無人的窘境,這時我們就得去思考,哪裡出了問題,是文化不夠有內涵?還是傳承教學有隔閡?現今面臨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時代,不知不覺很容易受其他文化的影響,不能再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自許文化權主,反而讓後代子孫失去信心,忘了最初原始的風貌!但,時代巨輪在滾動,固步自封,死守寒窯的思維,也是在葬送文化。我們不用急於辯解,或尋找答案,我們應該捲起袖子,擔負起這份的責任。最近我想的比較遠,靠自己一人的力量能撐多久?說不定,明天就到天國退休去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終究塵歸塵土歸土。
所以我在2005.11.16構思了琴藝工房,這四個字代表了四種涵義,將這四種涵義匯歸在一起,也象徵我將以新的風貌展現傳統文化的心思維,文化綿延不絕的薪火相傳。有創意不等於有手藝,而工藝也不等於新意,琴藝工房不僅製作樂器,有可能是文化藝術產品設計,也可能是音樂戲劇展演的形式,並不把自己侷限在一處,無限才是我所追求
=
呵呵^^挺有趣的喔
國樂器的品牌在哪裡?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09 01:37
一直以來我的心裡始終很納悶
臺灣的音樂環境十分詭異
不管是教師鐘點費還是樂器價格
價格標越高
代表品質越好越厲害
西樂最為嚴重
凡過過洋墨水的似乎就比較高尚
學歷越高的講話似乎就比較大聲
廣告打的兇招牌大的就是品質保證
大家都知道
但
迄今仍持續這樣畸形的情形
這麼多年來
似乎也都默認了這樣的行為
試想
到底我們是在玩音樂呢
還是被樂器玩?
我喜歡動手做東西
講好聽一點
是實踐書本上
"做中學"的生活科技教育理念
去做了就沒什麼困難的
講白一點.直接些
其實是學生窮
哪裡有本錢去買被哄抬的樂器
只好自己做
雖然這是一個品牌年代
不能再像以往利潤=售價-成本
但
誰能告訴我國樂器的品牌在哪裡?
竹解虛心竹品人品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05 01:09
人有人品
竹子也有竹品
而竹品是需要由
懂得鑑賞的人來欣賞
不識貨的人
棄之如敝屣
有如
垃圾桶中的創意
不過
這年頭
人品還能被重視嬤?
學校中早就不再提倡
禮義廉恥
公民與道德的生活倫理
只因為那些是八股教條
雖說如此
現實中
還是有不少人喜歡掛在嘴邊
著不食人間煙火的裝扮
宣揚其修心養性
道德勸說
長久觀察下來
真是鬼打架
像電視上
許多愛情婚姻諮詢專家一樣
婚姻愛情大多不太成功
大概這樣
才能顯得出學有專長吧
人品不是靠掛在吹嘴巴說
會掛在嘴邊的人
人品多半也不怎麼樣...如小弟
只靠一張嘴
說半天
還是一張嘴
轉載一篇
我覺得寫的相當好的文章
教養與教育
現代人幾乎都受了很好的教育
可是教養卻沒有相對提升
為了一己之私
什麼狗屁倒灶的鳥事都幹得出來
新年一開春
搶劫襲警不斷
甚至連我們的海巡署官員
都被嗆聲
無線電電擊棒通通丟到海裡
國家顏面盡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139159.shtml
|
老者已矣,少者不學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6-02-02 13:19
俞遜發先生享年60
因病纏身
英年早逝了
大陸的華音網站
很快速
立即的
將首頁更換為追思紀念頁
設計了線上靈堂供大家憑弔
由衷令人佩服
不過一如往昔
台灣哪裡不死人
回想當年
國樂界的大老們
一個一個走的時候
劉俊鳴老師.莊本立老師.許常惠老師.......
似乎我們是沒什麼反應的
看報紙
黑道大哥出殯
都會落一大堆小弟來充場面
呵呵
我們連做做樣子也不會
俞老師常來台灣演出
也到台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在台有不少的學生
晚輩跟俞老師沒有什麼特別的師生關係
只因在高中時第一場現場聽的國樂音樂會
就是俞遜發.劉波.張方鳴的演出
記得那時是林谷珍老師的導聆
俞老師不僅擅長演奏
更積極創作
秋湖月夜.遠方的思念.琅琊神韻.匯流.....
在我學習歷程中
能夠感受到這位擅長演奏更會創作的大師
讓我十分佩服
基於這份情緣
我花了一些時間架了一個紀念頁
當然
任誰也不想
被說是拿死人炒作
或攀親附勢
因為這幾年
我有一種
老者已矣
少者不學
的感觸
古有言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觀察很多人
的確是如此
甚至
在其位
也是不謀其政
讓我覺得台灣國樂
並沒有自己求長進
反倒得感謝大陸
督促著我們
因為
當長輩的沒有當長輩的擔當
責任來的時候
卻縮了回去
而一些為名求財的前輩
則
拼命把文化往自己身上攬
結果
打了廣告搞了噱頭
文化還是沒有深根
年輕的就更不用說了
經濟蕭條
打工都來不急了
誰還想花時間在社團裡呢
整個國家的人文素養
不是喊一喊口號
當蒜當蒜
就會枝繁葉茂了
老者已矣,少者不學
繼續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