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國俊回來吃飯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8-13 03:05
兒時似懂非懂的哲理.早已隨時代改變昨是今非
多變社會充斥著矛盾詭詐.雖不再像以往單純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有困難詢問師長.父母.朋友
結束生命只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事在人為
少說多做
{轉載}國俊回來吃飯
前言: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也是位作家,在去年三十歲的時候自殺,
今年,他的朋友,作家袁哲生也是自殺。
短短的一首詩, 讓人看得心酸。
為人子女的都好好看一看,應采靈的女兒如果有看過,
她就知道結束自己的生命,懲罰的未必是負心漢而是父母 .
===
【國峻不回來吃飯 】 ~~黃春明~~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
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我平日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因為吃飯時,口在忙,手在忙,
但是眼睛是閒著,邊吃邊看的話,全身器官都不浪費。
所以我一向是充分利用時間,嘴在努力增加我身體的營養,眼睛在努力增加我大腦的營養。
那天,正在啃饅頭時,眼睛在聯副上突然掃瞄到「黃春明」三個字。
黃春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他擇善固執,為理想,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所以我立刻集中注意去讀他的東西。
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
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
看看一個作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
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
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不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
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詩一開始說,「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不知道的人讀起來沒什麼感覺完全是爸爸在跟兒子說話,但是知道的人,
悚然一驚,因為國峻用他的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再回來吃飯了。
爸爸比較能接受事實:知道你不回來,所以我就不等你,先吃了。
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滴水不沾,家裡的米不但沒少,放久了,
還變多了,多了些象鼻蟲。看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再下去,「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孩子不在了,作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慾望了。
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時,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麼,
先生愛吃什麼,所以爸爸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是為兒子燒飯的,兒子不回來,
媽媽就什麼事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我想起我要考大學聯考時,我媽媽很擔心我會在考試時生病,影響考試成績,
那時台灣還沒有冷氣,夏天天氣熱,晚上都是開電風扇睡覺,
母親擔心我吹電扇不蓋被會著涼,所以一直交代要蓋被,因為她先睡,我後睡,
所以母親常常晚上睡一睡爬起來看一下,有沒有踢被睡,
專心做功課時,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聲音嚇一跳,忍不住抱怨,叫她不要管我,
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
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
也就沒有了人生目標,什麼都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第二段說「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口氣有點哀怨,
如果一個兒子一年都不回家吃飯,父母是要埋怨的,
可是誰想到國峻去的是一個有去無回,不可逆轉的旅程呢?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黃家的炒米粉是有名的,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這麼輕描淡寫的幾個字「不回家吃飯」,讀起來卻是這麼的傷痛。
不回家吃飯了,不是不想回家吃飯,而是再也回不來吃飯了。
自殺的朋友,在投環的那一剎那,有沒有想過再也不能回家吃飯了呢?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一個永遠是空的位子,父母是觸景傷情,怎麼吃得下飯呢?
朋友笑他愛吃醋,飯菜都加了醋,
黃春明說「天大的冤枉,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兒子永遠地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
看到這裡,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
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
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
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首小詩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
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地走了,你沒有。
相信我,你沒有。
藝術生活98課綱公聽會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7-14 00:28
這次跑3D電腦聽話.還滿順利^^
不過倒是在會場恍神許久
還胡言亂語了一番><
請教授老師們多多包含
那時不曉得是不是幻聽XD
當隱約聽到內壢高中美術老師說
藝術生活可以教木工!
頓時,內心開始沸騰
教木工
學生不要切到手
老師就阿彌陀佛了!
俗話說
隔行如隔山
一般老師在我執心
本位主義下
誰願意真的相互尊重
而
一般學生眼睛通常都長在頭頂上
一種自以為是的貢高我慢
誰能虛心學習???
今日教育部長官們
看到跨領域學習的必要性
卻淪於空談
只有廣度沒有深度
早晚藝術生活
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課程
也只能唱唱高調
應酬應酬罷了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
正逐步扎穩根基
看過有一段話解釋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是根基
創意是樹幹
而
產業則是果實
倒推回去
藝術生活
若無法提出甜美豐碩的果實
學生自然不會努力去追求創意
遑論文化扎根
近來相當多師範院校的美勞教育學系
紛紛改名為藝術與設計學系
可以發現設計與藝術的分野
就是尊重
在彼此相互溝通的過程裡
尋找平衡
98課程綱要新課程:藝術生活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聯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7-09 19:27
增加了一門新課程:藝術生活
在95年度藝術生活科課程綱要為6大類別
(基礎課程、環境藝術、應用藝術、音像藝術、表演藝術、應用音樂)
仔細了解後不難發現課程委員的用心
但
如此跨領域的課程
全世界各大學教授都不見得能有此能力授課
這樣對高中教師來說
似乎責任.壓力是太沉重了點
最近欲召開98新課程的公聽會廣納意見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t=622
提了一點小意見,僅供參考!
對高中生來說:應有能力接受跨領域的課程
但
對高中教師來說
是需要相對的備課時間!
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不知
長久以來
藝能科老師受到相當不公平的待遇
所謂的主科與副科老師
基本授課鐘點是不一樣的
面對多元文化交流的社會
跨領域課程的確是需要的
但對跨領域的課程
老師需要更多的備課時間
藝術生活六類別中有一類別:基礎課程
為其他五大類別的異質共構類別
似乎別出心裁
但
我認為跨領域課程怎麼併,都容易失之偏頗!
再加上"應用"二字不大不小.恐讓家長學子產生懷疑心態
建議
將基礎課程刪除
類科名稱對應各大學相關科系名
區分為[設計]與[藝術]兩大區塊
1.視覺設計2.工藝設計3.建築設計4.錄像藝術5.聲音藝術6.表演藝術
因環境藝術、應用藝術較偏於[造型],有別於視覺!應個自獨立成類別
如此可讓高三學子了解大學課程內容
更可讓家長同學準備選填科系!
另
藝術生活與現今熱門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極大的關聯
若能以設計為依歸,可與國家政策相結合!
甚至改為[藝術設計科]或[設計科]就更為貼切了!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7-08 18:39
中華大學曾森教授
這兩篇讀者投書都寫到心坎裡了
2007/07/08 聯合報腦袋空空 不能怪名牌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t=673
2007/07/05 聯合報考題古諷今? 想太多啦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t=657
真是深有同感.心有戚戚焉!
現在的新聞
我常搞不清楚是娛樂還是專業
民眾荒腔走板的行徑
透過媒體一次又一次的播放
三人成虎以訛傳訛
也就見怪不怪了
可是
為什麼我們得看這樣的新聞呢?
整個社會以消費他人
成就自己為手段
自私自利
潮流變遷快速
常常有一些我搞不懂名詞從身邊冒出
譬如
鄉民-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原指喜好湊熱鬧無知的民眾,網路上轉稱喜好看熱鬧.不知所云狀況外的版友
嘴砲-同學間常虧說同學:打嘴砲,意指唱高調.不務實.空說不練,喇叭嘴
宅男-在日本原指動漫族ACG的專稱.來到台灣卻轉變為成天離不開電腦.打扮糟蹋的男生
丁丁-原為天線寶寶,行為舉止相當白目,同學常虧說:丁丁是個人才
陸續還有類似像orz.腐女.火星文.注音文...等等新創字句
青少年次文化的表現
我們未必能欣賞
卻不能以高壓方式一昧制止
不同文化我們必須尊重
但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別人說什麼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
自己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腦袋空空
真的怪不了誰!
![]() | ![]() |
互動藝術:木鏡Wooden Mirror - 1999,作者Daniel Rozin丹尼爾.羅詹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7-07 13:01
在於創造
絕非一昧故步自封
坐吃山空
文化應如流動的活水
而非一攤靜止不動的死水
互動藝術的產生亦是
新科技的產生
促使新的可能性發生
不同思考
有各種表達方式
而
木頭作為我表現的媒材
除了其暧暧內涵光的特性外
傳統與創新的衝突
亦是我所感興趣的部分
美國的工業設計師Daniel
作品:木鏡
以馬達控制切割木塊
與人及時互動下
產生似馬賽克的影像
非常有趣
另外也轉化垃圾為鏡面
http://web2.ntit.edu.tw/~s14914012/index1.html%22///%22"" target=""""_blank"""">http://web2.ntit.edu.tw/~s14914012/index1.html
http://www.smoothware.com/danny%22///%22"">www.smoothware.com/danny
在此網頁上可欣賞即時互動的影像
http://smoothware.com/danny/woodenmirrormov.html%22///%22"">QuickTime movie of Wooden Mirror(Click to view)
830 square pieces
防火牆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5-26 02:51
武俠小說中.大俠一躍翻過三尺高牆
這樣的武林神話歷久而不衰
滿足人們一窺對牆內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而在真實情境裡
牆界定了內外空間.延續了家族命脈
也代表人與人相處,所產生一道無形的牆
58屆210建寶卡
http://sg.ck.tp.edu.tw/ckad/onevideo.asp?id=1344&typeid=29
59屆214戀之圍牆
http://sg.ck.tp.edu.tw/ckad/onevideo.asp?id=1515&typeid=29
60屆213建國威秀影城 - ChienKuo Village
http://sg.ck.tp.edu.tw/ckad/onevideo.asp?id=1739&typeid=29
推薦這三部影片
同樣是牆
各自解讀不同
舒壓的一種轉化
五月十八日星期五 全國58座博物館免費入場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5-15 09:21
五月十八日星期五 全國58座博物館免費入場
您有多久沒有踏入博物館了?五月十八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全國五十八座博物館將免費開放入場,正在展出「大英博物館」的故宮、以及週六即將展出「兵馬俑」的台灣歷史博物館等,五月十八日當天,也全都免費,參觀民眾每人省下一、兩百元不等的門票。
這項活動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和故宮主辦,為了吸引更多民眾認識參觀博物館,五月十八日起,一直到月底,聯合舉辦導覽活動,十八日當天,五十八座博物館門票全免,月底之前,也有門票優惠活動。
參與的還包括台北縣黃金博物館、世界宗教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天母蘇荷兒裡美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及奇美博物館等,月底之前,只要集滿三個以上不同的博物館館章,可以獲得誠品書店送的禮品,活動網址:www.cam.org.tw 。
建中教師會 敬啟 2007/5/15
越寫,越聰明![商業周刊 第1012期]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16 10:3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mid=0000000001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2 期
作者:吳錦勳
http://blog.xuite.net/chi12345678/1/12429906
哈佛注重寫作是它傲人的傳統,據校方統計,大一新生平均一年要寫十三篇五頁以上的報告,其中四分之一的學生更高達十六到二十二篇。這還不包括隨堂課後三頁以下的十四篇課後報告(response paper)。大二時篇數減少,但長度增加為十到十五頁,到大四更達五十頁之多。而台灣大學生,即使到畢業,寫作質量可能還趕不上哈佛大一新生。
一位參與哈佛寫作調查的學生說,「如果沒有寫報告,你就會用『觀光客視角』(tourist's view)面對學習。」觀光客式瀏覽,無法深入思考,僅是把資料再拷貝一次而已。人腦成了影印機,無法將學習內化,對心智能力毫無助益。
http://ortus.webnow.biz/ortus/module...p?storyid=1345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2 期
作者:吳錦勳
哈佛5大寫作智慧
1.寫-重寫-再修改:寫作沒有別的捷徑,只有一寫再寫,才能寫出精煉的文章。
2.從別人批評中得到建議:別人比你客觀,他們的批評很有幫助,透過質疑可以逼我們想得更清楚,最好有不贊同的意見,可以逼我們凸顯論點。
3.要有推論,重點及觀點:沒有重點,文章詞藻再美、文法再無懈可擊都沒有說服力。
4.要具體,推論要有充足證據,並且找出好的例子支持這些證據:如果你舉不出任何具體例證,表示你可能根本沒弄懂。
5.心裡一定要有讀者,但不要一味迎合:寫作是發展及表達你自己的觀念,不要想投其所好。
「寫」,這個過去被視為過時的能力,現在被驗證能培養出21世紀的新競爭力,所以,哈佛大學開設「新鮮人寫作輔導」訓練未來的領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緒巴哈,要求科學家要寫詩……寫作能活化大腦,讓你寫出邏輯力、創造力、思考力!
=
影響一:寫作能發展結構的能力 文字沒有起承轉合,內容也將空洞
在影像發達的今天,文字越來越不被重視,但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卻認為,文字是影像的重要基礎。
去年他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後,回台演講,看了學生實驗電影,發現許多情節敘述空洞,有感而發的表示,「台灣教育缺乏教導學生『發展』結構的能力。」敘述一個好的故事,像寫文章一樣,需要鋪陳發展,但李安發現,台灣學生只知道開頭和結尾,「不知道如何從開頭走到結尾」的推論過程,心裡有話卻不知怎麼說,沒有起承轉合,只好「咚」直接跳到結尾。
他的《臥虎藏龍》劇本動用四名中外好手,修改不下十次的版本。有了文字架構的世界,李安才能在影像上展現他細膩的藝術化本領。
作文滿分 3大養成術
深入淺出 就像跟姊妹說話
透過5個W 用Email選人才
架構有理 別人就會跟你走
他所指的發展結構能力,需要經過邏輯思考過程,這正好是台灣語文教育最缺乏的部分。
暢銷二十多萬本的《世界是平的》幕後推手、雅言出版社負責人顏擇雅,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她高中即赴美求學,一開始她像台灣學生,背了一大堆注釋人名,但發現學校不考記憶背誦的題目,作文也不給命題(title),而是給主題,「並強化『為何』及『如何』的論說文訓練,逼學生用大量運用『因為……所以……』推論句回答,無形中訓練從A↓B↓C↓D推論能力。」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6146
現身說法2》徐光宇的文字牛肉學
透過5個W 用Email選人才
撰文者:王茜穎
當今職場上,Email是最常使用的文字表達形式,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腦袋清楚、善於溝通、值得託付。
去年跨年,窗外一○一大樓正怒放著煙火,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收到的跨年禮物,是來自全台星巴克店經理等共一百五十多封的email。那晚,他回信到凌晨三點半。
當今職場上,Email是最常使用的文字表達形式,但許多人並沒有認真對待Email當中,文字力的重要性。徐光宇則不然,他將店經理信件保留至今,每封信至少看過三次:一次直接回應,一次標註信中重要意見,轉給相關部門討論、改善,還有一次,他會留意哪些是人才。
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看信、回信?他開玩笑說,「因為文字可以算命!」他相信從一封信,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腦袋清楚、善於溝通、值得託付。
翻開他的信件資料夾,全是各色螢光筆畫線的筆跡,某幾頁還貼上分類箭頭標籤。例如,從思考邏輯來分,文字是否思路清楚或是思路不清,是否簡單扼要或者結構鬆散;從早交、晚交或是沒交來分,還能看這個人是否重視公司交付的事情。
信件,要打動人心——用「我們」的語言,召喚情感認同
新聞系畢業的他指出:「好的信件文字,也可應用新聞學的第一課,五個W:你是誰,說些什麼東西,什麼時間,透過什麼管道,要達到什麼結果。」同時,不僅是傳達,還要解答對方關心的問題,尤其「文字要打動員工,要先把員工當作家人,用我們(We)的語言,以共同的經驗來召喚情感的認同。」他說,「這些重點,簡單歸簡單,卻常常被忘記。」他自己回覆員工的信件也是遵循這些原則。
「很shock(震驚)他會回信給我們,而且還標出重點!」中永和區的區經理陳麗芬有天晚上就收到總經理的回信,嚇了一跳。徐光宇細心的把他信內提出公司需要學習的五點建議,仔細標上不同的顏色,並謝謝她的熱情分享,還指出哪些是當下可以做改變的。「他不是只喊喊目標達成而已,」徐光宇一封信的用心,打動了她。
海闊天空的一代--教改10年後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14 20:36
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14 02:56
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好好地去思考許多問題
2008北京奧運全世界都在看
聰明的你有沒有好的想法呢?想到就去做吧^^
夢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靜下心來看一下,相信您會有所收穫!
我對影片中這段話很有感觸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認為...
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
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
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我們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
是福也是禍
太多太多的新知一眨眼就沒用了
電腦軟體一直更新
新科技的進步已經超過科學研究
我們得要學習懂得運用變化
觸類旁通
只能說自己書讀的太少><
這幾年國際上的變化非常可怖
一波波銳不可擋的潮流滾滾而來
你我不小心就被淹沒
而
我們能夠替自己把把脈,看到未來的走向嬤?
還是只能沉默地被狂潮襲捲而毫無所感?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p=368#post368